記得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吧,第一次接觸少女漫畫。
那時候的譯名是「尼羅河女兒」,現正版譯名是「王家的紋章」。
以前的譯名是照書中女主角,而正版譯名才是照日本原書名而譯。
可怕的是都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她還沒完結篇。
當時也因此而對埃及的神秘好奇,歷史地理課本裡埃及的部分念得特別起勁。
後來,台灣故宮博物院和中正紀念堂展覽廳也都曾辦過埃及展。
那時也是喜滋滋地去看了展。
如今碰巧遇上回歸二十周年,香港與大英博物館聯合籌劃的埃及展。
香港科學館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 (Eternal Life~Exploring Ancient Egypt)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
展出期間:2017.6.2 ~ 2017.10.18
香港科學館官方網址 (點擊進入連結)
香港科學館雖位於尖沙咀,但其實離紅磡站更近。
從紅磡站步行過去大約只要十至十五分鐘吧。
科學館外階梯也被設計成了埃及風,質感很好,真是拍照好景點。
搭手扶梯或走階梯上去就是科學館的正式入口,售票口也在那裡。
香港科學館周邊一景。
星期四是休館日,千萬別撲空囉。
科學館外的樑柱也都全設計成了埃及人物壁畫。
科學館內一景。
星期三看展有優惠,票價從原本的三十降到十港幣,太便宜了。
在香港看博物館展覽比我想像地還要便宜。
後來索性辦了香港博物館通行証,一年內可看遍大大小小所有展覽呀!
這是香港近期的四大展覽,我只剩清宮帝后展還沒去看。
這回的埃及展是允許無閃光拍照的。
每場展覽都有各自的規定,看展前一定要清楚了解,才不會失了禮貌。
一進展場先是一大面的投影牆,帶看眾們先了解埃及人的生死觀。
這場展覽主要是說六具木乃伊的傳奇故事。
其一、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人:內斯達華狄特。
透過最先進的掃描技術,現在即使不拆開布巾,都能詳細考古了。
就連她生前的病理情況都能夠一清二楚了,好厲害!
展覽中,對木乃伊故事的說明十分淺顯易懂,老少咸宜。
其二、阿蒙的女吟唱者:塔木特
其三、來自阿克明的祭司:艾爾都奴
其四、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手
其五、來自哈瓦拉的幼童
據介紹這是希臘與羅馬時期典型特色的木乃伊。
其六、來自羅馬時期埃及的年輕男子。
羅馬時期的木乃伊防腐製作技巧進步許多,保存狀態也非常好。
這時候的防腐方法相較便宜而有效,但或許需求更多,反而讓工藝水平下降。
話雖如此但還是有制作精良的木乃伊。
這個時期重視木乃伊外觀,還用首飾和玻璃器皿取代了護身符。
(上圖) 內巴蒙墳墓內壁畫的臨摹繪圖:死者入殮前的多項祭儀。
(中圖) 荷爾的帶銘文布條:上面記載了死亡之書的咒語及插圖。
為的是能引領死者進入死後世界。
(下圖) 卡諾皮克罐:保存器官的器皿。
(右圖) 阿蒙ー拉、穆特和孔蘇石碑
(上圖) 喪葬船模型。
(中圖) 阿努比斯像。
(下圖) 埃及神祇:阿蒙ー拉、穆特和孔蘇雕像。
(上左) 塞克邁特石像:在古代傳說中,被形容為大陽神拉的女兒。
她極具破壞力,並與瘟疫相關。祭司們相信討好女神可帶來療癒效果。
(上中) 荷爾的聖桶:用來向諸神和死者奠酒。
(上右) 釀酒場彩繪木製模型:
古埃及人相信,墳墓內放此模型可透過法力確保死者永遠得到飲食供應。
(下左) 科的石碑:祭司向諸神和死者奉獻飲食祭品。
(下中) 索貝卡墓碑、屠宰公牛模型:都是為死後世界飲食的祭品。
(下右) 仕女雕像
埃及漂亮首飾。
塗金泥紙棺面具、羅馬風格泥紙面具、羅馬風格男女石膏面具。
(左上) 伊圖與亨奴吐雷和兒子的石像。
(左下) 呼吸之書:顯示死後世界呼吸的重要性。
(右上) 各傳說神祇雕像。
(右中) 羅馬時期木棺棺蓋。
(右下) 羅馬風格的死者墓碑。
展覽最後有一區是多媒體互動區。
木乃伊的誕生、共進佳餚、賽尼特遊戲、自己的埃及名字創作(象形文)、
跟古埃及人學打扮、古代造紙術、斜得有道理.....等。
其中最推薦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探索古埃及陵墓的"古墓探險記"!(現場排隊)
電腦斷層掃描與考古。
現代技術的進步使得考古學家們可以用非入侵式的方法來解構木乃伊。
離開展場前最後的壁畫牆。
博物館通行證 ~ Museum Pass。
辦一張只要五十港幣,一年期間就可逛遍香港各大博物館,太超值!
後記:
現場除了木乃伊還展出了約200多件珍貴文物。
很多詳細說明我都略過,也沒想件件都細拍,簡單留個紀念日記就罷了。
因為這些文物還是要現場看最有感受。
若正逢展出期間來到香港的朋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唷!
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