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許多因「活化歷史建築計劃」而重生的建築物,
像先前去過的和昌大押(原為當舖,現為英式料理餐廳)也是。
這次的目標是位在九龍的石屋家園,除了重現當時的建物面貌,還開了冰室。
得閒午茶,我想來看看老房老樹老磚瓦,在現代香港遙想舊時風華。
店名:石屋咖啡冰室 (石屋家園―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
地址:香港九龍聯合道133號
營業時間:周二至周日 8:00am~6:00pm (周一公休)
從港鐵樂富站B出口出站後,延著聯合道步行約10分鐘。
這一帶公園佔地頗廣大,綠意滿滿,城市裡難得的自然芬多精。
樂富公園,摩士公園,九龍寨城公園,賈炳達道公園,都在這一帶。
簡單敘述一下石屋歷史。
日治香港時期,日軍為了擴建啟德機場而拆遷了九龍城許多村落。
為了安置這些村民,便在聯合道這一帶興建了居住的平房。
戰後,大量內地移民移居香港,石屋一帶成了寮屋區。
所謂寮屋,在香港是指非法佔地而建的臨時居所,其建築通常相當簡陋。
後來還一度開設了多間片場與電影製片公司,拍了不少早期知名電影。
最後為了配合政府的九龍城市區發展計劃,寮屋區在2001年全面清拆。
僅留下現存的最後一排石屋,紀念石屋在九龍城區曾經的歷史價值。
如今的石屋除了修復了以往面貌外,還開設了冰室。
除了店內座位外,也有戶外座位區,秋高氣爽時很適合在這裡休憩納涼。
可以看到這由一塊塊石磚砌成石牆,每塊石磚都有獨自的色澤與形狀。
石屋是一幢由五個單位組成的中式村屋,樓高兩層,由花崗石及混凝土築成。
而冰室大約佔了兩個單位。除了一樓,二樓也有座位。
石屋冰室一景。懷舊冰室路線。
老式貼磚,幾何圖形,讓我想起在台南住過的懷舊民宿風景。
店內有很多古董擺設,牆上手畫風格的電影海報。
菜單隨手拍。
菜單隨手拍。
菜單隨手拍。
隨餐附的冰紅茶。
班尼克蛋配煙三文魚+英式鬆餅 ... HKD55 ≒ NTD220
賣相看似不錯,但味道差強人意,來這裡真是吃氣氛的。
店家調的蛋黃醬有淡淡的腥味,不知從何而來,實在殘念。
旁邊單位則是文物探知中心,裡面展覽了許多當時的照片與物品。
而這一「藍恩記」招牌,則是當時的特色招牌,作為紀念而保存了下來。
二樓的舊物展示區。
看起來很像我小時候在台灣鄉下玩耍的三合院裡的裝潢風格。
石屋家園的歷史與圖片。
展覽區的石屋簡介。
復修前的荒廢石屋外貌。
石屋活化過程。
九龍城的今昔。
蛻變中的九龍城。
其中有一段說到,香港蓬勃發展時,開始引入外來人力。
其中,由泰國來的工作人口最多,又因啟德機場的關係,
有不少泰人就在這一區安定了下來,並孕育發展了後代。
因此,來到這一區可以發現泰國料理及泰進口商品販賣店林立。
下次想約朋友來這裡吃美味泰國菜,人多才好點呀!
石屋家園周邊景點與美食店家。
美食部分,本來想去吃老字號粥舖,可惜當天公休。
後來我改去清真牛肉撲香,美食日記下回分曉。
石屋家園的對面就是「侯王古廟」,來了可以順道走走看看。
開放時間:上午八時~下午五時。
這座古廟在201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爲一級歷史建築物。
古廟正殿。
廟宇的正式建造年份已不可考。而後人推斷有二百多年歷史。
據介紹,該廟供奉的侯王爲南宋功臣楊亮節。
他還曾是南宋的國舅,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
據稱,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
楊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
這個末代小皇帝很可憐,七歲登基,八歲就因國破而被丞相背著投海殉國了。
廟宇莊重嚴肅,而背後故事卻有所淒涼。
這塊「至誠前知」木匾為光緒年間駐守九龍寨城廣東大鵬協副將賴鎮邊所送。
據說九龍城這裡在清朝時代曾是很重要的海防重地呢。
候王古廟看點。
一筆寫成的「鵝」及「鶴」字石刻。
九龍城侯王古廟重修碑記。
加碼情報:
當舖裡的舊情懷 -- 香港 和昌大押 The Pawn 英式料理 @灣仔
Google Map (石屋咖啡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