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寨」,舊時代香港的城市傳奇之一。
1841年香港島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後1847年清朝在九龍半島擴建了九龍寨城。
後來大清帝國又在1898年和大英帝國簽訂了為期99年的租界條約,
讓九龍半島北部和新界也成為英國殖民地。
但在清朝外交官力爭下,最後九龍寨城仍歸清朝管轄,
結果便成了大清在英殖香港內的外飛地。
而當時的寨城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有點像現代所謂的領事館。
在英國整個掌握香港殖民後,就要求大清撤出九龍寨城,讓寨城一度荒廢。
後來中英雙方為此交涉,大清堅持對九龍城的主治權,
而大英鑑於條約撤出九龍城,雖仍堅持該土地是英屬香港的重要部分,
卻不敢將英國法律延伸至九龍城加以統治。
而大清雖堅持對九龍城的合法管轄權,
但當時已沒有足夠能力恢復對九龍城的統治。
種種至此,才讓九龍城在往後約100年間成為非常特殊的三不管地帶:
「中國不能管,香港不敢管,英國不想管。」
直到1987年至1993年被清拆完成為止,這座城寨一直都是無政府狀態。
可以想見在這樣複雜的環境條件下,當時的城寨是如何地無法無天。
若對城寨的曾經有興趣,可以看看這位加拿大攝影師所捕捉的城寨寫實鏡頭。
1995年,清拆完後的寨城原址則改建成了如今的紀念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
位置:香港九龍九龍城東正道―東頭村道
若搭港鐵前往,目前樂富站最近,待2019東西線開通後,則可搭到土瓜灣。
九龍寨城公園和賈炳達道公園相連,穿過賈炳達道公園就可看到南門入口。
這兩塊刻著"南門"與"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是當時城寨正門留下的遺跡。
九龍寨城公園其他處入口。
九龍寨城公園平面圖。
九龍寨城公園碑記。
寨城清拆前的剖面圖。
寨城銅鑄模型。
看起來好壯觀呀,難以形容的密密麻麻,生活在低樓層的話抬頭無法見天。
據說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並聚居於此。
漸漸地才使得寨城區越蓋越密集,非法擴建及違建十分嚴重,街道狹如窄巷。
由於三不管,而讓寨城成了黃(色情)賭(賭場)毒(鴉片海洛英)的溫床。
又因當時香港政府不承認中國醫生資格,因此此處也成了無牌醫生的集中地。
清拆前九龍寨城的空拍畫面。
在正式進入清拆程序前,批准了一隊日本考察隊進入寨城逐家逐戶記錄數據。
然後用銅鑄模型重現了清拆前的寨城外貌。
正中央這塊小天地原是清朝時期所蓋的衙門,作為九龍司巡檢辦公的地方。
設計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中進是公堂,後進為官邸。
清朝官員撤離後,衙門曾被教會租用先後作為老人院,孤兒院,學校,醫務所。
而之後在寨城清拆後,唯此區塊完整保留並全面修復,作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寨城南門遺跡。
戰後樓宇地基、城門石板通道、舊時的石板街與排水溝。
寨城石額。
九龍寨城公園看點之:衙府緬昔。
衙門內設有展覽,介紹寨城的歷史和公園的興建過程。
這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原九龍寨城內古建築。
衙門前院。
1847年建成時,清朝的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就是在此辦公。
下左圖是當時鎮守寨城的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留下的拳書「壽」字。
衙門後院。
這區有五間展覽館,介紹舊時寨城的生活風貌。
寨城的橫街窄巷及天台的光明與黑暗。
當時舊啟德機場就在旁邊,每每飛機起落都與寨城相擦而過,成風景一絕。
(上中圖) 衙門後來被教會租用曾作為老人中心。
(下圖) 城內樓宇密度非常高,且樓宇之間四通八達,恍如一座大迷宮。
即使如此,整座寨城卻只有三部電梯。
歸壁半亭通道拱門。
公園內一景。
(上右) 歸璧半亭景區。
(上右) 歸璧石,比喻香港回歸如完璧歸趙。
(下圖) 園內綠意叢生,有許許多漂亮的老樹。
據官方介紹,公園是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藍本,亭台樓閣,水木清華。
主要分成八個景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實際造訪一探究竟囉。
後記:
雖然九龍寨城已不復在,但仍能在許多影視作品中看見它的影子。
她雖然可能是香港的一段黑歷史,但她也曾深深刻劃出昔時港城的魔力繁華。
那是一段時代造就的傳奇,即使不再,卻仍被人不斷訴說。
來到香港若有機會,不妨來感受看看昔時的都市傳說。
Google Map